潮土是河流沉積物受地下水運動和耕作活動影響而形成的土壤,因有夜潮現象而得名。屬半水成土。其主要特征是地勢平坦、土層深厚。
多數國家稱此類土壤為沖積土或草甸土。美國的《土壤系統分類》將其列為沖積新成土亞綱。在中國曾稱沖積土,后又相繼易名為碳酸鹽原始褐土、淺色草甸土和淤黃土,1959 年土壤普查后定為現名。集中分布于河流沖積平原、三角洲泛濫地和低階地。
在中國,多分布于黃河中、下游的沖積平原及其以南江蘇、安徽的平原地區和長江流域中、下游的河、湖平原和三角洲地區。
潮土主要進行著潴育化過程和以耕作熟化為主的腐殖質積累過程
1.潴育化過程:潴育化過程的動力因素是上層滯水和地下潛水。潮土剖面下部土層,常年在地下潛水干濕季節周期性升降運動作用下,鐵、錳等化合物的氧化還原過程交替進行,并有移動與淀積,即在雨季期間,土體上部水分飽和,土體中的難溶性FeCO3還原并與生物活動產生的CO2,作用形成Fe(HCO3)2而向下移動。雨季過后,則Fe(HCO3)2隨毛管作用而由底層向土體上部移動,氧化為Fe(OH)3,具體化學反應可參考如下。FeCO3+CO2+H2O一Fe(HCO3)2
Fe(HCO3)2+O2+H2O一Fe(OH)3+CO2
由于這種每年的周期性氧化還原過程,致使土層內顯現出銹黃色和灰白色(或藍灰色)的斑紋層(銹色斑紋層)。錳也發生上述類似的氧化還原變化,因此常有鐵錳斑點與軟的結核,在氧化還原層下也可以見到砂姜,一般是地下水的產物。
2.腐殖質積累過程:潮土絕大多數已墾殖為農田,因此其腐殖質積累過程的實質是人類通過耕作、施肥、灌排等農業措施,改良培肥土壤的過程。潮土腐殖質積累過程較弱,尤其是分布在黃泛平原上的土壤,耕作表土層腐殖質含量低,顏色淺淡。所以也稱之為淺色腐殖質表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