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育于亞熱帶地區石灰性紫色砂頁巖母質的土壤。屬巖成土。其主要特征是:全剖面呈均一的紫色或紫紅色,層次發育不明顯,僅有A層和C層。也有人主張將發育于酸性、中性和石灰性紫色砂頁巖的土壤都稱為紫色土。
主要分布于中國的亞熱帶地區,以四川盆地為主。云南、貴州、湖南、江西、浙江、安徽、福建、廣東、廣西等地也有存在。
紫色土是在頻繁的風化作用和侵蝕作用下形成的,其過程有下列特點:
(1)物理風化強烈。紫色砂頁巖迅速崩解成為細碎土粒,又易為地表徑流所侵蝕。頻繁的風化作用與侵蝕、堆積作用使土體不斷更新,土壤處于幼年階段。
(2)化學風化微弱。紫色土因化學風化極不明顯,礦物組成及粘粒的硅鋁率自上而下變化不大,基本上保持母質特征。
(3)石灰開始淋溶。但土壤中,尤其是下層仍殘留有一定數量的碳酸鈣。
紫色土土層淺薄,通常不到50厘米,超過1米者甚少。一般含碳酸鈣(最高可達10%),呈中性或微堿性反應(pH7.5~8.5)。有機質含量低(1~1.5%),但含磷、鉀豐富(全磷0.15%;全鉀2%以上)。陽離子交換量較高,鹽基飽和度80~90%。
對紫色土分類的意見不一。有人主張按肥力狀況分為紫黑泥、紫棕泥、紫紅泥、紫色石骨子土和血泥土5種。其肥力水平大致也按上述5種的順序遞減。
由于紫色土母巖松疏,易于崩解,礦質養分含量豐富,肥力較高,是中國南方重要旱作土壤之一。除丘陵頂部或陡坡巖坎外,均已開墾種植,以產糧、棉、油、麻等作物為主。但因侵蝕和干旱缺水現象時有發生,利用時需修建梯田和蓄水池,開發灌溉水源。此外,開辟肥源以增加土壤有機質和氮的含量,也是提高其生產力的重要措施。